走,去國博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

原標題:走,去國博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記錄納西族三大古典史詩之一的東巴文古籍《創世經》、迄今發現的抄寫年代最早的彝文古籍《六部經書》(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芳抄本)、壯族學習漢字的工具書《三千書》


原標題:走,去國博看少數民族古籍珍廚房油煙處理

記錄納西族三大古典史詩之一的東巴文古籍《創世經》、迄今發現的抄寫年代最早的彝文古籍《六部經書》(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芳抄本)、壯族學習漢字的工具書《三千書》(清抄本)、現存年代較早的西雙版納老傣文貝葉寫本《大藏經》(清代貝葉經)、我國刊行的第一部大型滿漢語文詞典《大清全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京都宛羽齋刻本) 7月25日, 民族遺珍書香中國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 全國巡展(北京站)亮相中國國傢博物館。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古籍珍品首次在國傢最高級別藝術殿堂大規模集中展示。

本次展覽共展出涵蓋18種民族古文字的178件少數民族古籍原件,年代最早為隋唐時期,最晚為清代末期。這些古籍基本都列入瞭國務院頒佈的《國傢珍貴古籍名錄》,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近距離領略獨特文化魅力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是指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文獻典籍、碑刻銘文和口傳資料等。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法律、歷史、靜電排油煙機宗教、軍事、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地理、天文歷算、醫學等領域。與漢文古籍相比,少數民族古籍文種更加豐富,多達20多種;內容更加廣泛,種類更加多樣;載體更加特別,除瞭傳統的紙張,還有竹簡、佈帛、獸皮、貝葉、金石、木質、口耳相傳等。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少數民族古籍真實而生動地記錄瞭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蘊含著少數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創造力,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它在長期的傳播交流過程中,發揮瞭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功能。 國傢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曉東表示。

作為全國巡展的最後一站,此次北京站巡展精選瞭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古籍珍品和保護成果,讓觀眾近距離領略瞭少數民族古籍特有的文化魅力。

30多年的保護成果斐然

展覽還展出瞭部分省區30多年來整理出版的少數民族古籍大型出版成果16種、1000冊和全國少數民族古籍工作成果展示板31幅,全面展示瞭30多年來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搶救、普查、搜集、整理、翻譯、出版、研究工作的成果。

30多年來,我們搶救、保護瞭一大批瀕臨消亡和散藏在民間的少數民族古籍,其中含有大量的孤本、珍本和善本,版本珍貴,品種繁多,內容豐富,民族特色濃鬱。同時,配合有關部門對一些紙質脆變、蟲蝕蠹蛀的古籍進行瞭保存技術處理。 李曉東說。

李曉東介紹,就收集品類而言,從結繩記事、說唱口傳到碑銘、石刻;從貝葉經文、竹木簡牘、絲帛素書到活頁函本、線裝典籍;從經、史、文、哲到天文、地理、醫藥;從契丹文、西夏文、察合臺文到我國現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品種繁多,包羅萬象,搜集到的少數民族古籍版本都極為珍貴。

本著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的原則,在搶救、挖掘少數民族古籍過程中,國傢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組織有關部門和地方擇優整理出版瞭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古籍精品,極大地豐富瞭我國傳統文化寶庫,真實再現瞭中華各民族共建傢園、手足相親的發展歷程。

我們搶救性出版的《納西東巴古籍譯註全集》,就是當年請12位東巴花費20年時間整理出來的精品,如今這些人大部分都已經去世,但文字卻留瞭下來,永世相傳。 中國民族圖書館館長吳貴飆說。

古籍保護還須完善 軟硬件

展覽現場,非遺傳承人和研究學者展示書寫東巴文,吸引瞭不少觀眾駐足觀賞。利用暑期來北京遊玩的12歲女孩郭慧敏被這種奇特的象形文字所吸引,足足看瞭半個多小時。 原來這就是東巴文,感覺很神秘,很有民族特色。 拿著研究學者張磊用東巴文書寫的 學業進步 字畫,小慧敏興奮地對記者說。

然而,小慧敏不知道的是,她手裡的這張東巴紙大有來頭。據雲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德靜介紹,這是用瑞香蕘花的樹皮手工制作的特殊紙張。這樣的紙張,雖然稍顯粗糙,但非常結實,耐磨耐汗,可用於長期保存。

這種紙的制造技藝是由先輩流傳下來的,現在還隻能純手工制作。雖然造價比較高,但對於傳承東巴文化非常重要。現在,我們在一些企業的資助下,每年會制作一批這樣的紙張,給每一位東巴提供20~30張,請他們在這些紙上書寫經文。這也是一種傳承和保留古籍的方式。 李德靜對記者說。

吳貴飆指出,經費和技術是古籍保護的兩個重要 硬件 。比如古籍修復技術,目前已有十幾傢國傢級的古籍專門修復機構,但多是對漢文古籍進行修復,亟待成立專門的少數民族古籍修復機構。

由於古籍修復對技術要求很高,一個師傅必須有5到10年的手藝,我們才敢把一本珍貴的古籍交給他來修復。而與漢文古籍修復不同,少數民族古籍修復還需要同時有一位懂這個文種、有一定研究水平的專傢指導修復,這樣的話靜電油煙處理機,修復起來就非常慢,一天也就能修復一兩頁。 吳貴飆說。

由此可見,對於少數民族古籍保護來說,人才至關重要。據瞭解,有關部門積極培養少數民族古籍隊伍新生力量,加強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民族院校設立少數民族古籍專業,舉辦各種培訓;建立 國傢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 ,積極發展並完善分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儲備機制,大力提高少數民族古籍工作的整體水平。目前,全國已有少數民族古籍專兼職人才5000餘人,形成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專業人才隊伍。

給小慧敏書寫東巴文的張磊就是11年前從雲南民族大學納西語言文學與東巴文化本科班畢業的科班人才。 我是第一批入學的學生,當時隻有9個人學這個專業。現在,這個專業每年招生30人左右。 張磊告訴記者。

為瞭更好地保護特殊人才,李曉東建議,對少數民族古籍傳承人,如納西族的東巴、彝族的畢摩等,還有一些民間老藝人,落實相關政策,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保障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全力支持他們開展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C8BC3E8A4881E045
arrow
arrow

    ftb511nl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